
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落後?原來模仿欲望的造成的痛苦,可以這樣調整
生活中,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:
朋友升職了、同事買車了、親戚的孩子考上名校,而你卻覺得自己停滯不前?
這種「我是不是落後了」的焦慮,其實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。心理學家將這種感受稱為「模仿欲望」(Mimetic Desire)。
今天這篇文章,帶你認識模仿欲望的真相,並提供幾個實用的方法,幫助你釐清焦慮來源,找回屬於自己的方向。
🌱 什麼是模仿欲望?它如何影響我們?
模仿欲望(Mimetic Desire)是法國哲學家勒內·吉拉爾(René Girard)提出的概念。他認為:
我們的欲望不是自己獨立產生的,而是受到「他人」影響而形成的。
模仿欲望的來源大致可以分為兩類:
- 名人與偶像(CelebraStan):
我們會模仿那些看起來「很成功」的人,例如社群上的名人、KOL、富豪、創業家等,渴望擁有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物質條件。 - 身邊的人(FreshManistan):
更常見的是,我們會因為同事升遷、朋友創業成功、兄弟姐妹買新房、親戚結婚而感到焦慮,因為這些人「跟我差不多」,他們做到了,我怎麼還沒?
這種模仿,有時會不知不覺讓我們開始追求並不真正屬於自己的目標,進而產生焦慮、疲憊與迷失感。
🚀 厚欲望與薄欲望:找回真正的內在渴望
理解自己的欲望來源後,我們還需要區分:你追求的是「厚欲望」還是「薄欲望」?
- 厚欲望(Thick Desires):
是深層且持久的慾望,與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一致。
例如,一個從小熱愛教學的人,可能會在不同階段用不同方式實現這個熱情:當老師、開課、寫部落格。 - 薄欲望(Thin Desires):
是短暫、表層的慾望,常常來自模仿他人,缺乏內在連結。
例如:因為朋友買了名牌包而突然也想買一個,但可能幾天後熱度就消失了。
如何自我辨識?
你可以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:
- 這個目標是否一直存在於我的生命中?
- 追求這個目標會讓我感到充實,還是疲憊?
- 如果沒有人知道我做到了,我還會想做嗎?
🌍 設立健康界限:阻止模仿焦慮擴散
模仿本身無罪,但若不設限,會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的比較與不安。
你可以從以下三個面向建立「健康界限」:
- 數位界限:
取消關注那些讓你感到焦慮的帳號,特別是只分享成功、炫耀式生活的內容。打造正向資訊環境,比你想的更重要。 - 心理界限:
當你感到落後時,暫停一下,問問自己:「我真的想要這個嗎?還是只是看別人有所以我也想要?」 - 實體界限:
減少與讓你不自在、愛比較、總是在暗示你不夠好的人相處,改為接觸支持你價值的人與社群。
🔄 啟動正向欲望飛輪:用模仿創造行動動力
模仿不是壞事,重點是「模仿誰」,以及「模仿後你變得更好還是更累」。
例如:
看到朋友開始運動變得健康,你也受啟發開始慢跑、早睡,進而飲食變得更乾淨、情緒也更穩定。
這就是一個正向的模仿飛輪。
如何啟動?
- 找值得學習、但不會讓你自我否定的人當模仿對象
- 從小行動開始,設定一個清楚可完成的小目標
- 讓每一次成功,都變成下一步的燃料
📖 結語:重新定義目標,擺脫落後焦慮
模仿欲望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,我們無法避免,但可以選擇用什麼方式與它共處。
與其陷入比較的焦慮,不如問自己:
-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
- 這個目標對我來說有意義嗎?
- 當沒有人在看時,我還會想追求這件事嗎?
這些問題,能幫你釐清自己的節奏與方向。
慢慢來沒關係,但要走在屬於你自己的人生路上。
📒參考資料

